全国政协委员共话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 展现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精神风貌
编辑导读:
“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今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奏响“交响乐”、唱好“大合唱”,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
沉淀发酵让中国故事更有生命力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田进表示,讲好中国故事,重在讲具体生动鲜活、暖人心的故事,拉近中外受众的心理距离;要注意“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增强针对性;要力戒形式主义,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怎样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是新闻出版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看来,关键在于写什么、怎么写。
“不能因为某个题材有意思就一通百通,应更加注重时间的沉淀与情感的发酵,注意与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拉开一些观察和思考的距离,追求文学更为永恒的价值;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期待伟大的作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选好角度很重要,讲得好还要讲得巧;要注意挖掘大量丰富鲜活、血肉饱满的细节,让中国故事更有生命力。”韩敬群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发展的故事、奋斗的故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万众一心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故事,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兼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建议,有关部门要多鼓励、引导、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体验、参与火热生活,扎根各族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创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经典作品;要重视发挥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作用,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携手创作。“这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加大国家声音在香港的落地力度。”全国政协常委、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谈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级广播电视机构,推出了多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节目,着力培养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传播载体。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部分节目已在香港落地。
换位思考提高对外传播质量与效能
讲好中国故事,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既要对14亿中国人讲,更要对几十亿外国人讲。”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提出了6点思考:讲成果,也要讲代价,比如中国为抗击疫情付出和承受的沉重代价;讲制度,也要讲文化,这样西方世界可能更容易接受;讲道理,也要讲事实,通过调研报告等形式会更令人信服;讲科学,也要讲策略,要用点“兵法”;讲数字,也要讲实质,重点讲数字背后的深层次内涵;讲当下,也要讲未来,持续打好“舆论战”。
今年3月,外文出版社中、英文版抗疫图书《2020:中国战“疫”日志》和《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云首发”,并第一时间通过版权输出的形式,把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故事和中国防控疫情的经验分享给全球读者,为全球战“疫”提供了有力借鉴和精神鼓舞。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谈道,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首先要以理服人,用平实的数据和事实说明问题,心平气和地于细微处见真章。
“文艺作品要增强艺术感染力,尽可能做到和而不同,由浅入深地挖掘抗疫故事,与世界相融通。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讲述外国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才会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童刚表示。
“对外宣传不应‘大水漫灌’,应该具有针对性。”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王树成认为,应加快推动新时代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方式创新,让国际传播更为有效。“新闻出版界为此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当前,以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基建”迅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王茂虎认为,这正是我国外宣事业“弯道超车”的重要历史契机。他建议,打通采编资源,重塑外宣业务,满足海外受众移动化、社交化、信息化需求;坚持“内容为王”,提高传播质量与传播效能,提升中国故事品牌核心竞争力;加强外宣技术革新,探索全息投影、语音模拟、虚拟现实等新模式,提高我国外宣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话语影响力。
作者:章红雨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