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格桑花开——《藏地疯行》书评
编辑导读:
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恢弘广袤的雪山冰川,神湖圣水,雪域高原,塔群寺庙,神秘而辽远,宁静而波澜。广袤无垠的草场和牛羊,洁白的哈达,华美的服饰,虔诚质朴的宗教信仰,和善热情的民风民俗,厚重而美好,奔放而羞涩,这里是无数人眼中圣洁的高地,涤荡心灵的净土。
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恢弘广袤的雪山冰川,神湖圣水,雪域高原,塔群寺庙,神秘而辽远,宁静而波澜。广袤无垠的草场和牛羊,洁白的哈达,华美的服饰,虔诚质朴的宗教信仰,和善热情的民风民俗,厚重而美好,奔放而羞涩,这里是无数人眼中圣洁的高地,涤荡心灵的净土。
鞠小薇,一个曾经活在文艺圈满世界拍片的文艺潮人,一个一周会带七只口红,变换各种时髦服饰的女人,当那个“脑海中曾经的一个神秘而遥不可及的世界之巅”在那么一天机缘巧合般轻轻与她碰见后,此一见,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先后五次进藏,行程数万里,自驾几乎走遍了西藏所有的地方,用眼睛和相机定格下了美好的景致,更用心记录下了藏区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遭遇着每一个独行西藏者们也许都会遇到的爆胎、烂路、高原反应、心力憔悴,路经塌方、夜深路滑冲向悬崖的心惊肉跳,徒步墨脱几近崩溃,会亲见突发灾难恐惧到无力前行,也会与路遇各色人等周旋,在检查岗想尽办法机智脱逃。但随着进藏次数的增多,这些已经不再是她关注的重点,她更加适应规则也更享受这里带给她的美好。在这里,她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于是她沐浴到了最纯净的阳光,透彻心扉,洗净铅华;在最璀璨的夜空下于万籁俱寂中静听自己内心的呼唤,安享到孩子般的睡眠;在久久等待而瞬间邂逅珠峰时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而除却这些迷人到任何形容词都失去了意义的美景外,她更融入藏区,体会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朴实的温暖。她驻足街头,捕捉孩子们羞涩而明媚的笑脸,转经者笃定而专注的眼神,长者刻满年轮的慈祥面孔;她与藏族人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聊影像背后的故事;她经常住在藏民同胞家中,结识了很多真诚的朋友,她钦佩藏民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虔诚,沉浸于这片土地流传的美好故事中,她爱康巴汉子的豪爽奔放,藏族姑娘的热情洋溢,她穿戴着属于自己的藏装,在藏历年夜里与他们跳着锅庄,每个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快乐,而那种天然的羞涩和拘泥以及高原带给他们的宽厚和朴素,深深打动了她。
西藏归来,她变得随性而质朴,穿着简单,言谈爽快,谈起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云淡风轻。西藏是涅槃地,没有烈火,但足以重生。西藏,在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意义,阅历改变着每个人的心态,也完善着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但相同的是,每一个到访者都把这里当做涤荡心灵的净土,每一个到访者,都在内心完成了对自己心灵不同程度的净化。她玩笑说着自己变傻了,粗拉了,但她喜欢自己的这种改变,她觉得自己敞亮了,可爱了,西藏蜕变出了真实的自己。她有了一个藏族名字——次仁卓玛,还有了一个也叫卓玛的女儿。那是个漂亮而含蓄的孩子,有着明亮而清澈的眼神,她怀揣少女的梦想,也渴望外面世界的多彩,贫困的生活差点让她退缩,但她是幸运的,她碰到了一个叫次仁卓玛的阿妈,资助她去内地上学,去见识更大的世界。鞠小薇说,这是两人在冥冥中的缘分,我想是的,但是即使不是卓玛,也会有其他的孩子得到她善意的帮助,就像那个患了眼癌被大家募资捐款的格桑次仁,那些住在牧民区缺衣少食的孩子,每次她的来到,都会带给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在谈起这些的时候,小薇都是既开心又焦虑的,是的,那里是纯净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更多的人带着真诚的心去了解、去帮助。善意是什么,不仅仅是对一个人一次行为的赞不绝口,善意的行为更需要唤起更多善意的力量去行动。愿菩提树下,格桑花开。
回归到一本书的书评,不想再赘述它的装帧开本如何,文字图片有多么精美,这是一本用300多天的真实经历写成的书稿,书中依旧会有状况百出的行程经历,险象环生的突发事件和温暖人心的故事情节,因为作者深入而持久的寻访,书中更是少有的有对于西藏生活全方位的真实关注:转经、朝圣、藏戏、辩经、晒唐卡、活佛摩顶、藏历年……一定能够满足读者猎奇的眼光。但它又不像一本简单的游记类图书,而更像是一本心灵读本,读者能够在多种角度的叙述和专业摄影师对图片的解读中,开辟出一条通往自己心灵的路,它是一个引导,也是一份带动。
鞠小薇说她就是藏族,虽然语言不通,但眼神告诉她,他们是一样的。说话间她那张因为多次入藏而带着高原特有的红黑色的脸上闪着光亮,她说觉得自己属于西藏,她用“回西藏”形容每次进藏,她说她还要继续回去……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头长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山东友谊出版社 肖杉)